深夜18款禁用e黄入口
学术动态/ academic
学术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X 空间”第三期:耕地位移、占补平衡和粮食运输碳排放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3-04-10 编辑:方艳 点击次数:359


4月 7日上午,“‘X 空间’第三期:耕地位移、占补平衡和粮食运输碳排放”在人文楼M211开展,本次活动邀请土地管理系左成超老师作题为“Cropland displacement contributed 60% of 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of grain transport in China over 1990–2015”的分享汇报。学院师生20余人参会交流,本次活动由土管系何利杰老师主持。

当前,中国耕地位移以及相应粮食运输碳排放增加的问题突出。尽管现有研究使用静态、宏观的数据或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分析具有诸多优点,但是过于简化粮食运输过程,无法充分反映粮食的空间流、运输设施的发展和粮食生产-消费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左成超老师通过构建供给和需求约束的空间交互模型,利用谷物生产和消费数据以及交通路网数据(公路、铁路、水路),对中国1990到2015年间谷物运输碳排放进行测算,帮助相关决策者充分考虑土地政策和减排达峰工作的联动性,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参会师生聚焦该研究的相关指标选取、数理模型分析、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讨论。何利杰老师对需求量的计算和获取问题进行交流,并谈到该研究成果对如何优化我国耕地的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杨帆老师关注到研究中耕地位移贡献1990-2015年谷物运输碳排放增加量的比例为60%,针对如何将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剥离的数理方法开展讨论。胡小芳老师指出迁移后的人口集聚程度和碳排放量的内在联系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方向。

2021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黄登赢、苏超两位同学联系自身的研究方向,分别针对研究中提到的用作饲料的大豆比重、不确定性分析等问题提出了疑惑。左成超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进行解答。他谈到,用作饲料的大豆的供需关系容易存在不平衡现象,在研究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收集到最真实的数据,以此确保不确定性和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此外,他还以研究中的粮食需求量数据为例,阐述了如何对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变化与影响进行估计,进一步剖析了不确定分析的内涵。

本次活动是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探索,与会师生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围绕“耕地、人口、碳排放”等关键词进行了充分和热烈的讨论,分享了在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领域如何进行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的宝贵经验。本次交叉学科论坛前后持续两个小时,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左成超,副教授。 2012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2012-2015年博士后期间参与牛津、剑桥、利兹等七所高校主导的“基础设施转型联合研究项目(ITRC)”。2016年加入深夜18款禁用e黄入口,入选湖北省人才项目。近年来,围绕土地利用与要素流动的互馈机理、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Nature Food、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Land Use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